窦娥冤人物形象分析(《窦娥冤》的人物形象以及曲白语言的特点和功能)

时间:2024-07-10 12:45:08

导语:关汉卿创作的剧本并不是单纯的进行虚构和想象,而是着重于反映现实。他所创作出的爱情婚姻剧,只有极少数的作品是涉及到少男少女关系纠葛的。而绝大多数的作品,都是立足于社会现实,将这种纠葛关系放在了广阔的社会网中进行思考和探索,从而反映社会现象,摸索出反思的道路。

关汉卿画像

一、《窦娥冤》的主要内容

1、楔子和前面两折

楔子介绍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以及窦端云,也就是窦娥的身世。窦娥的父亲窦秀才,欠下了蔡婆婆许多钱财,都无力偿还,又想去进京赶考却没有足够的盘缠。无奈之下窦秀才就把女儿端云许给蔡婆婆做儿媳妇,原本借的钱财一笔勾销,蔡婆婆还给了窦秀才盘缠去进京赶考。到了蔡婆婆家里之后,端云也改名为窦娥。然而,窦娥的丈夫很快就去世了,只剩下了窦娥与蔡婆婆两人相依为命。

《窦娥冤》

后来,蔡婆婆向赛卢医讨还欠债,却被心术不正的赛卢医骗到了较为偏僻人少的地方,赛卢医想要神不知鬼不觉地勒死蔡婆婆。恰巧这时候,被张驴儿和他的父亲看到了,他们俩救下了蔡婆婆。蔡婆婆想要用钱财去感谢张家父子俩,但是张老和张驴儿在听说蔡婆婆是独身,并且家中还有一个丧夫的儿媳妇的时候,便死缠烂打地要求蔡婆婆与她的窦娥分别做他们的媳妇。

张家父子俩随着蔡婆婆回到了她的家中,蔡婆婆把事情原原本本地讲给了窦娥听,想要说服窦娥嫁给张驴儿,却遭到窦娥的强烈抵抗,甚至窦娥对蔡婆婆不守妇道的做法十分鄙夷和唾弃。窦娥非常不愿意嫁给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张驴儿,于是张驴儿心生歹念,想要设计圈套毒死蔡婆婆,来逼迫窦娥就范。

赛卢医本来医术就不高明,"死的医不活,活的医死了",又差点勒死了前来讨债的蔡婆婆,所以想要趁早逃离这个地方。在赛卢医将要远走他乡的时候,张驴儿遇到了他,并且威胁他给出了毒药。张驴儿悄悄地在窦娥给蔡婆婆做的羊肚儿汤中下了毒,然而,蔡婆婆没有吃,给了张老,最后张老误吃了之后中毒死去。

2、后面两折

张驴儿在张老死了之后,报官诬告是窦娥杀了张老。窦娥本来拼死抵抗,严刑拷打也不想被冤枉。然而,之后窦娥却被告知要拷打蔡婆婆,窦娥心地善良,又有孝心,她怕连累婆婆,只能屈招药死了张老,被冤枉成杀人罪犯,押往刑场。在被斩首之前,窦娥和蔡婆婆说明自己的冤情,并且在死前许下三桩誓愿,一是血染百练,二是六月飞雪,三是亢旱三年。随即应了前两桩誓愿。

窦娥被押往刑场

在三年后,窦娥的父亲当上了官。窦娥化成了冤魂向自己的父亲控诉冤情。窦天章起初还斥责窦娥杀人犯罪,在听完窦娥的冤屈之后,得以将案件重新审理。最后将赛卢医发配充军、昏官桃杌革职永远也不任用,张驴儿斩首,窦娥的冤情最后得以昭雪。窦娥的父亲答应窦娥好好照顾蔡婆婆,由此全剧结束。

窦娥向天地哭喊

3、逻辑结构

首先是以窦天章将女儿给蔡婆婆做儿媳妇为开端,然后是以窦娥拒绝逼婚、被诬告为发展,接着是以法场上立下三桩誓愿为高潮,最后以沉冤昭雪为结尾。在这其中的逻辑结构是环环相扣的,使得整个剧本结构紧密,节奏紧凑,内容安排也繁简得体。

二、《窦娥冤》中的人物形象

1、窦天章的形象特点

窦娥的父亲窦天章,因为没有钱还蔡婆婆的债,又需要盘缠进京赶考,便把女儿给别家做媳妇,实际上是一个不负责任的父亲,他冷漠无情,自私伪善。但他心里也有几分自责,可见他还是有良知的。后来窦天章考中当官,并且连夜审理案件,他工作勤奋可想而知。直到最后他为窦娥平反冤案,说明他是个正直的人。

这里关汉卿还是用了理想化的写作手法。他不愿意看到窦娥的冤屈永远埋没在地下,于是出现了窦天章为她平反冤屈。然而,这不过是理想化的写法。实际上,元朝政治现实十分黑暗,昏官、贪官层出不穷。所以造成冤假错案在那一时期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了。而窦天章的出现是关汉卿刻意为之,是给窦娥的冤案一个理想化的交代。

窦娥的第一桩誓愿:血染白练

2、胆小懦弱的蔡婆婆

蔡婆婆家境殷实,可以借钱给窦天章、赛卢医。蔡婆婆心地善良、疼爱窦娥,在窦娥嫁过来之后,实际上窦娥只是个童养媳,但是蔡婆婆对待儿媳妇也是很好的。但是遇到张老和张驴儿逼婚,却软弱无能、懦弱胆小。除此之外,还有些世故圆滑,当面对儿媳妇强烈拒绝张驴儿逼婚的时候,自己却摇摆不定,甚至有劝儿媳妇妥协的意思。

3、坚守贞节且具有反叛精神的窦娥

窦娥的命运坎坷曲折,先是被父亲送给人家当媳妇,没多久又遭遇丧夫之苦。窦娥心地善良,到了婆家之后,她为婆婆做出了很多事,最后甚至宁愿受死也不愿意让婆婆接受拷打。有孝心,在最后还让自己的父亲照顾婆婆。窦娥坚守贞节,最后却也被贞洁所害,但是窦娥并没有束手就擒、坐以待毙,她敢于对黑暗社会进行控诉,这里体现了她性格中的反叛精神。

窦娥的反叛精神

4、《窦娥冤》中的次要人物

赛卢医医术不精,草菅人命。欠债不还,反而想要杀害蔡婆婆,可见他心狠手辣。事发之后,想要逃走却又受到威胁,他心虚懦弱、助纣为虐,最后还是给出了毒药。张老心术不正,又事事听从儿子。张驴儿是导致窦娥蒙受冤屈的罪魁祸首,他不务正业、游手好闲,心思也不纯,甚至逼婚不成就想要毒死蔡婆婆,心狠手辣、残忍至极。而县令桃杌作为一介官员,却贪赃枉法,办事糊涂武断,导致冤假错案的产生,是个昏官、贪官。

六月飞雪证明窦娥一案是冤案

三、曲白语言的特点

1、"本色派"的代表

因为关汉卿是元杂剧"本色派"的代表,"本色派"就意味着要展显本色,而"本色"体现在语言方面,那就是不加太多的华丽修饰,尽量呈现出事物原本的样貌。所以在关汉卿的剧本中,曲白语言通俗易懂,几乎不会用一些晦涩难懂的语词,而且十分朴实自然。但通俗易懂,并不代表作品浅显而没有深度,相反,关汉卿的社会剧透露出了社会上的黑暗与污浊,引发人们思考。

虽然没有很多修饰性的语言,但是剧本中的语言都十分符合人物的形象特征和身份地位。剧中也不乏许多慷慨激昂的曲词,通过这些曲词能够较为直接地去展现窦娥的内心世界,也通过这种方式更加凸显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使得人物形象更有立体感、有血有肉。除此之外,在剧中还有很多口语化的字词语句,更能贴近社会的日常生活,与观者息息相关,从而拉近了观众与剧本的距离,使得观众们更容易产生共鸣。

2、语言特点

《窦娥冤》中的曲词十分精炼形象,宾白也恰到好处。曲白语言相辅相成,构成了剧本的宏观整体,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生动,也使得整个剧本更加感人。在立下"三桩誓愿"的场面中,三次用宾白来提出誓愿,又三次用曲词来增强感染力,使得窦娥的抗争和反叛精神更加深切感人。而通过婆媳二人之间的对话,又可以体现出来窦娥的语言生动平实,富有感染力。

虽然说运用口语化的语言,但是剧中的俚语朴实自然,十分切近市民生活,而且这些口语并不是粗俗野蛮的,而是经过加工锤炼的,既平实又具有艺术性。关汉卿的剧本中还运用了许多典故和诗词,使得剧本在贴近现实的同时,还能够做到典雅且庄重。在《窦娥冤》中,关汉卿将雅俗共赏做到了很高的水平。除此之外,关汉卿能够深入揣摩人物性格和心理,反复推敲角色,根据人物的性格特点来变化语言风格。

3、曲白语言的功能及作用

曲白语言的朴实生动,能够增强剧本的可读性,拉近了观众与剧本的距离,而且更容易使观众产生共鸣,增强了感染力。曲词典雅,宾白平实,具有艺术性和创造性。关汉卿用这样的语言方式来进行剧本创作,能够触发更加广泛的共鸣,由此达到社会剧引发观众思考的意义和目的。

四、窦娥对于天地的情感

1、窦娥对天地的怨恨

在《窦娥冤》中,窦娥几次埋怨天地不知道她的命运之艰难。"满腹闲愁,数年禁受,天知否?天若是知我情由,怕不待和天瘦。""则问那黄昏白昼,两般儿忘餐废寝几时休?大都来昨宵梦里,和着这今日心头。催人泪的是锦烂漫花枝横绣闼,断人肠的是剔团圞月色挂妆楼。长则是急煎煎按不住意中焦,闷沉沉展不彻眉尖皱,越觉的情怀冗冗,心绪悠悠"。

窦娥的哭诉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普通民众对于天地应该是存有敬畏之心的,然而窦娥却直接向天地表达了自己的怨恨。实际上,窦娥向天地发出的这些怨恨,大都是来源于自己曲折坎坷的命运。然而,在这样的命运之下,窦娥想要反抗却又无能无力。在这样的呼喊声中,颇有种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无可奈何。

2、窦娥的矛盾心理

虽然窦娥对于天地抒发了自己的怨恨和无奈,但是她在临死的时候,仍然对着天地许下了三桩誓愿。这是窦娥对于天地情感的矛盾之处。她既认为天地不公,让她遭受了如此多的苦痛折磨,但最后,窦娥还是选择让天地来替她洗清冤屈、惩罚恶人。这是普通民众面对黑暗社会的无奈之感,尽管天地不公,还是只能选择寄希望于天地。

总结:在关汉卿的社会剧中,反映了黑暗的社会现实,以及普通民众面对不公时的无可奈何。这些都值得每一个身处在社会中的人进行反省和深思。而《窦娥冤》在内容选择、人物塑造、语言特色等各个方面都做到了极高的水平,展现了当时时代背景之下的民众,具有极为深刻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