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妃嫔等级从康熙朝中后期开始,基本上确定为:
皇后一人
皇贵妃一人
贵妃两人
妃四人
嫔七位
贵人、常在、答应无定数。
后宫中尊贵不过皇后,其次便是贵妃,甚至有的情况下连贵妃都没有,直接便是妃,至于皇贵妃更是少见,除非贵妃病重,为了不让贵妃留下遗憾或者是冲喜让贵妃能多活一段时间,会将其册封为皇贵妃,这还是在贵妃得宠的情况下才会如此;如雍正一生的挚爱年氏,雍正登基后将其册封为年贵妃,病重时册封为年皇贵妃
另外若是后宫中没有皇后,皇后病逝或者是皇上没有再册封皇后的打算,会册封一位皇贵妃统摄六宫,代行皇后之职。此时的皇贵妃虽没有皇后的头衔,但是却有皇后的实权,比如乾隆的第二位皇后那拉氏去“断发”后(次年病逝),乾隆没有了再册封皇后的打算,便将最宠爱的魏佳氏为令皇贵妃,成为实际上的后宫之主;乾隆六十年,乾隆将皇十五子永琰册封为皇太子时,将其生母魏佳氏追封为孝仪皇后,魏佳氏才有了皇后之尊。
而皇贵妃之位既然是后宫的妃嫔等级,地位低于皇后,为何不会轻易册封呢?
《甄嬛传》中年世兰的一句话便很精辟:皇贵妃之位尊贵无比,世祖爷在时,董鄂氏被封皇贵妃,受尽宠爱,皇后博尔济吉特氏连立足之地都没有!
虽然年世兰的话不够准确,却在一定程度上将皇贵妃之位的尊贵说了出来。皇贵妃位同“副后”,虽没有皇后之位尊贵,但毕竟皇后在,再设一位“副后”,确实会“威胁”到皇后的地位。
皇贵妃之位并非只有清朝才有,而是起源于明朝。
其实在明朝初期的时候,皇后之下便是贵妃。
至于皇贵妃并无此称呼,在《明史》中,明宪宗朱见深最宠爱的万贵妃是历史上第一任皇贵妃,但实际上在明史中第一位得到皇贵妃尊号的并非万贞儿,而是永乐大帝朱棣亲自册封的皇太孙、后来坐到皇位上的宣德皇帝朱瞻基最宠爱的妃嫔孙氏。
最早获皇贵妃尊号的,其实是宣宗皇帝朱瞻基最宠爱的孙氏
在朱瞻基还是皇太孙的时候,因为到了婚配的年纪,朱棣便为其挑选良配。太子妃张氏(朱瞻基的生母、明仁宗朱高炽的发妻)的母亲彭城伯夫人因为女儿的缘故能够经常出入宫廷,便为女儿推荐了一位女子:孙氏,说孙氏很是贤德;太子妃便将此事告诉了朱棣,朱棣下旨将孙氏接入宫中抚养。这一年,孙氏只有10岁,由张氏抚养。
如此一来朱瞻基便能经常见到孙氏,二人算得上是青梅竹马,感情是非要好。然而永乐十五年被册封为太孙正妃的并非孙氏,而是光禄卿胡荣的女儿胡善祥。
自然胡氏便是名正言顺的未来皇位,而孙氏再得宠只能屈居贵妃之位。
按照祖制,身为贵妃的孙氏不可赏赐金宝,但朱瞻基宠爱孙氏,便请了皇太后懿旨后破例让孙氏享受了跟皇后一样的金宝,而此时的孙氏便有了“皇贵妃”之称。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皇贵妃便跟皇后一样同时拥有金册与金宝。待孙氏生下皇子朱祁镇后,朱瞻基便借口胡氏没有生下皇子而将其废掉,由孙氏坐皇后。
因为孙氏很快便从皇贵妃册封为皇后,所以其皇贵妃的册封礼并未举行,所以便算不得历史上第一位真正的皇贵妃。明朝历史上第一位真正行册封礼的皇贵妃,是景泰帝朱祁钰宠爱的妃嫔唐氏,只是唐氏比较特殊,所以在明史中才会将宪宗朱见深的万贵妃,当成是第一位皇贵妃。
宣德皇帝朱瞻基只有两个儿子:一个儿子是孙皇后所生的嫡长子朱祁镇,另一个便是贤妃吴氏所生的次子朱祁钰。
了解明史的都知道朱祁镇宠信宦官,尤其是王振,在王振的怂恿下御驾亲征瓦剌,结果全军覆没,自己也被瓦剌人活捉。明廷为了应对危机,便将朱祁钰扶上皇位。待朱祁镇重新回到京城后,居住在南宫不得自由。
而朱祁钰便是景泰帝,是大明王朝不供奉太庙的第二位皇帝(第一位是建文帝)。朱祁钰非常宠爱景泰七年入宫的妃嫔唐氏,并且在其入宫的次年,便被封为皇贵妃。
《明英宗实录》:“景泰七年八月(1456年),旗手卫官祭旗纛之神命武清侯石亨为正使礼部尚书胡濙为副使持节册封妃唐氏为皇贵妃。”
朱祁镇发动南宫之变重新夺取皇位,朱祁钰也病逝了。朱祁镇重新登上皇位后,便将弟弟朱祁钰降为郕王,而朱祁钰发妻汪氏(景泰三年被废)只能是郕王妃,至于杭氏(朱祁钰继后)成为不被历史承认的皇后。而朱祁钰最宠爱的皇贵妃唐氏,则是降为侍妾。
原本朱祁镇想让郕王妃汪氏与侍妾唐氏为弟弟殉葬,在大臣的劝说下汪氏得以保全,而唐氏无儿无女,自然只能殉葬与曾经最宠爱她的朱祁钰。至于她皇贵妃的身份,便不再被承认。
明史承认的首位皇贵妃万贞儿
万贞儿的父亲万贵因罪而被贬到霸州,为了日后的生活有个依靠,所以万贵便托人将自己年仅4岁的女儿送入宫做了宫女。万贞儿虽然年幼,但是十分乖巧懂事,得到了宣德皇帝孙皇后的宠爱。1449年,英宗朱祁镇被瓦剌人俘虏,朱祁镇的生母便是宣德皇后的孙皇后,此时已经是孙太后。
国不可一日无主,孙太后便将贤妃吴氏所生的的儿子朱祁钰扶上皇位,并且将自己的亲孙儿(朱祁镇所生)朱见深封为太子。这时的万贞儿二十岁左右,出落成一个大姑娘,孙太后信任万贞儿,便让其前去太子宫中照顾太子。
朱见深只有3岁,非常依赖万贞儿。
而且朱见深从小便不跟生母周氏一起生活,而万贞儿时刻照顾在朱见深身边,朱见深便对这个大自己17岁的宫女产生了不一样的感情。1464年朱见深即位称帝,年仅18岁,随即便将自己喜欢的宫女万贞儿封为德妃。
然而皇后吴氏虽然年轻貌美,但是朱见深并不喜欢,备受冷落的吴氏便杖责了万贞儿,朱见深一气之下便废掉了吴氏的皇后之位。
1466年,37岁的万贞儿终于生下一位皇子,而且还是朱见深的第一位皇子。
朱见深非常高兴,将万贞儿晋封为贵妃;
一年后皇长子夭折,1476年47岁的万贞儿被晋封为皇贵妃。
万贞儿在皇贵妃之位上11年的时间,于1487年正月病逝,终年57岁。失去万贞儿的朱见深痛哭流涕,哀叹道:
“贞儿不在人世,我亦命不久矣。”
之后便按照皇后的规格下葬了万贞儿,而且这年八月朱见深也病逝了。
万贞儿比朱见深大17岁,却得到了朱见深一生的宠爱,这确实让人百思不得其解。但不管如何,万贞儿确实成为明朝首位被承认的皇贵妃:
《明史稿·嘉礼》:册妃之仪。自洪武三年册孙氏为贵妃(孙贵妃)....但授册,无宝,馀并如中宫仪.....至宣宗立孙贵妃,始授宝,宪宗封万贵妃,始称皇,非洪武之旧矣。
根据《明史稿》的说法,从万贞儿开始才称皇贵妃,并非是洪武一朝时所定下的旧制。
除此之外,明朝还有8位皇贵妃
嘉靖皇帝的三位皇贵妃:
皇贵妃阎氏:阎氏嘉靖九年入宫成为嘉靖皇帝后宫的妃嫔,次年被封为丽嫔。嘉靖十五年晋封为丽贵妃,为嘉靖帝生下皇长子朱载基,只可惜皇长子出生仅两个月便夭折了。嘉靖十五年阎氏病逝,被追赠为皇贵妃。
皇贵妃王氏:王氏在嘉靖十五年二月被封为嫔,这年十月生下嘉靖帝次子、庄敬太子朱载壑。母凭子贵晋封为贵妃。在贵妃位上仅三年晋封为皇贵妃。嘉靖二十八年庄敬太子病逝,次年王氏也病逝。
皇贵妃沈氏:沈氏出身江南大族,嘉靖十年通过选秀入宫,年仅15岁,被封为嫔。嘉靖十三年晋封为妃,六年后被晋封为皇贵妃,这年沈氏只有24岁,可见嘉靖帝对她的宠爱程度。嘉靖二十一年,沈氏开始抚养曹端妃(被凌迟)所生的女儿宁安公主。万历九年,沈氏病逝。
万历帝朱翊钧的两位皇贵妃:
皇贵妃郑氏:郑氏在万历九年九月入宫,次年被封为淑嫔。仅在嫔位上一年便被晋封为德妃,郑氏极得万历帝宠爱,所以仅在妃位上一年又被晋封为贵妃,此时的郑氏尚且没有生儿育女。万历十四年生下万历帝朱三子朱常洵,母凭子贵晋封为皇贵妃,在后宫的地位仅次于皇后。然而皇后并没有生下皇子(万历帝并无嫡子出生),皇长子朱常洛(后来的明光宗)是宫女出身的王氏所生,虽生下皇长子但王氏并不得宠。
而郑氏则是仗着万历帝的宠爱,为自己的儿子争夺太子之位。因此万历年间,朱常洛虽然是皇长子但生母不得宠,所以很长一段时间并没有被立为太子。一直到万历二十九年朱常洛才终于被封为太子,但即便是如此郑氏仍旧不死心,处处为难朱常洛及其生母王氏,朱常洛与生母王氏的日子很不好过。万历三十四年王氏终于被封为皇贵妃,五年后病逝。其孙明熹宗将其追封为皇太后,王氏才有了“孝靖皇后”的称呼。
虽然万历帝留下遗命将正式封为皇后,但是朱常洛登基后并未如此做,所以郑氏最高的位份便是皇贵妃。崇祯十七年,郑氏的孙儿南明弘光帝将其追封为“太皇太后”。
皇贵妃李氏:李氏在万历二十二年生下皇六子朱常润,母凭子贵被封为敬妃,在后宫的受宠程度仅次于郑贵妃。万历二十七年生皇七子朱常瀛,然而生下皇七子后不久李氏便病逝了,被追封为皇贵妃,她两个年幼的皇子由皇后抚养长大。
天启皇帝朱由校的两位皇贵妃:
皇贵妃范氏:范氏为天启皇帝先后生下一位公主一位皇子,但是两个孩子先后都夭折,而范氏也随着孩子的夭折而失宠。1644年明朝被灭后她逃离了皇宫,一直到满清入关后才重新回到京城,由清廷负责照顾范氏。
皇贵妃任氏:任氏是权宦魏忠贤的义女,天启五年生下献怀太子朱慈炅,被封为皇贵妃。明朝灭亡后她逃出了皇宫,满清入关后回到京城,清廷负责照顾任氏。
崇祯皇帝的田贵妃田秀英:
田秀英的母亲吴氏精通音律,擅长丹青,在母亲的调教下田秀英也是心灵手巧,多才多艺,再加上长得漂亮,在崇祯皇帝做信王时便十分得宠。只是田秀英不苟言笑,性格有些内向。
崇祯皇帝登基后将其封为礼妃,崇祯十四年被封为皇贵妃。田秀英能晋封为皇贵妃,不仅仅是得宠的缘故,也因为她先后为崇祯皇帝生下四位皇子。只可惜崇祯十五年田秀英便病逝了,崇祯皇帝将其葬在了天寿山,后来崇祯皇帝与周皇后都自缢而死,同田秀英合葬在一起。原本田秀英的妃嫔墓便被升格为帝陵,被取名为思陵。
清朝的21位皇贵妃
曾被封为皇贵妃但最终位居后位的,有六位:
顺治帝最宠爱的孝献皇后董鄂氏,是清朝第一位被封皇贵妃的妃嫔。董鄂氏入宫便被封为贤妃,三个月后晋封为仅次于皇后的皇贵妃,并且顺治帝因为董鄂氏被册封为皇贵妃而大赦天下,对其极其宠爱。甚至想要再次废后让董鄂妃为后,在孝庄太后的阻拦下才未成行。在董鄂氏病逝后,顺治帝将其追封为孝献皇后,并且按照皇后之礼下葬。
康熙的第三位皇后孝懿仁皇后佟佳氏:佟佳氏是康熙的舅舅佟国维的女儿,入宫后便很得宠,被封为佟佳贵妃;孝昭仁皇后病逝后晋封为皇贵妃统摄六宫,而且在皇贵妃之位上8年的时间,一直到康熙二十八年病重时被封为皇后。
乾隆皇帝的继后那拉氏:那拉氏在王府时为侧福晋,乾隆登基后被封为娴妃,乾隆十年晋封为娴贵妃;乾隆十三年孝贤皇后病逝后晋封为皇贵妃,统摄六宫;乾隆十五年正式册封为皇后,乾隆三十年“断发”;虽没有被废,却跟废后无异。
嘉庆帝颙琰的第二位皇后孝和睿皇后钮祜禄氏:钮祜禄氏出身满勋贵族钮祜禄氏家族,是清朝开国功臣额亦都得直系后裔,颙琰做亲王时为侧福晋;颙琰登基后被封为仅次于皇后的贵妃;颙琰发妻孝淑睿皇后病逝后晋封皇贵妃,代行皇后之职。嘉庆六年被封为皇后,道光帝(孝淑睿皇后所生)将其尊为皇太后,道光二十九年病逝。
道光帝最宠爱的皇后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刚入宫时被封为全嫔,因得宠而晋封为贵妃;在孝慎成皇后病逝后被封为皇贵妃,道光十四年晋封为皇后,道光二十年病逝,其所生皇四子奕詝最终被秘定为皇储,也就是后来的咸丰帝。
恭亲王奕䜣的生母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博尔济吉特氏入宫后被封为静贵人,后一步一步被晋封为仅次于孝全成皇后的静贵妃,孝全成皇后病逝后晋封为皇贵妃,成为皇四子奕詝的养母。道光帝至死都没有将其晋封为皇后,奕詝登基后也是将其尊为皇贵太妃,但咸丰五年因为奕䜣的缘故,被晋封为皇太后。
最终被封为皇贵妃的妃嫔
康熙皇帝的三位皇贵妃均非自己册封:
悫惠皇贵妃佟佳氏:是孝懿仁皇后的亲妹妹,康熙三十九年被晋封为贵妃,成为实际的后宫之主,曾抚养过弘历,所以乾隆登基后将其尊为寿祺皇贵太妃。乾隆八年病逝,终年76岁。死后被葬入景陵双妃园寝,双妃园寝是乾隆专门为两位养祖母修建的园寝。
惇怡皇贵妃瓜尔佳氏:康熙一朝时最高位份是和妃,因抚养过弘历,在乾隆登基后被尊为温惠皇贵太妃;乾隆三十三年病逝,被葬入双妃园寝。
敬敏皇贵妃章佳氏:康熙一朝最高的位份是敏妃,皇十三子胤祥的生母。因为胤祥的缘故,而被雍正尊为敬敏皇贵妃,成为唯一一位陪葬帝陵的皇贵妃。
雍正帝的两位皇贵妃:
敦肃皇贵妃年氏:年羹尧的妹妹,康熙五十年入雍亲王府做侧福晋,非常得宠,先后为雍正生下三个儿子一个女儿。雍正登基后被封为年贵妃,雍正三年病重时晋封皇贵妃。
纯悫皇贵妃耿氏:耿氏是皇五子弘昼的生母,孝圣宪皇后的好闺蜜,雍正一朝时最高的位份就是裕妃。因为好闺蜜孝圣宪皇后与儿子弘昼的缘故,而被乾隆尊为皇贵太妃。
乾隆的五位皇贵妃:
哲悯皇贵妃复富察氏:是乾隆皇帝的初恋,包衣出身,在王府时为格格,生皇长子永璜;雍正十三年病逝,乾隆登基后将其追封为哲妃;乾隆十年因皇长子永璜的缘故追封为哲悯皇贵妃,陪葬皇陵
慧贤皇贵妃高氏:直隶总督高斌的女儿,在王府一开始时弘历身边的使女,因父亲的缘故直接被封为侧福晋。乾隆登基后被封为仅次于皇后的高贵妃,乾隆十年因病重被晋封为皇贵妃,不久病逝,陪葬帝陵。
淑嘉皇贵妃金佳氏:金佳氏是包衣出身,王府时为侍妾格格,后被封为嘉贵人,因得宠先后生下四个儿子(一子夭折),被一步一步晋封为嘉贵妃;乾隆二十年病逝,晋封皇贵妃,陪葬皇陵。
纯惠皇贵妃苏佳氏;苏佳氏民间汉女出身,王府时为格格,后被封为嫔;因得宠而先后生下两子一女,被晋封为纯贵妃;乾隆二十五年病重晋封为皇贵妃,病逝后葬入妃陵。
庆恭皇贵妃陆佳氏:陆佳氏并不得宠,但还是一步一步做到了贵妃的位置上,并且得以抚养皇十五子永琰;永琰登基后将其追封为庆恭皇贵妃。
嘉庆帝两位皇贵妃:
恭顺皇贵妃钮祜禄氏:初入宫为如贵人,嘉庆一朝做到了如妃,咸丰帝将其尊为皇贵太妃
和裕皇贵妃刘佳氏:刘佳氏在潜邸时为格格,嘉庆帝登基后被封为諴妃,后晋封贵妃;道光帝将其尊为皇贵太妃。
道光帝的一位皇贵妃:
庄顺皇贵妃乌雅氏:初入宫时为贵人,因得宠而生下三子一女,被晋封为琳贵妃;同治帝将其尊为皇贵太妃。值得一提的是乌雅氏的孙儿是光绪帝载湉,其曾孙溥仪是清朝的末代皇帝
咸丰帝两位皇贵妃:
庄静皇贵妃他他拉氏:他他拉氏是咸丰帝最宠爱的妃嫔,生咸丰帝唯一的公主,被晋封为丽妃;光绪帝将其尊为皇贵太妃。
端恪皇贵妃佟佳氏:并非参加选秀直接入宫为祺嫔,因为不苟言笑很快便失宠;溥仪将其尊为皇贵太妃。
同治帝四位皇贵妃:
淑慎皇贵妃富察氏:慈禧最喜爱的儿媳,同治一朝时便晋封为皇贵妃,是清朝唯一一位四个字封号的皇贵妃—敦宜荣庆皇贵妃。
恭肃皇贵妃阿鲁特氏:孝哲毅皇后的亲姑姑,刚入宫是侄女为后,而她为嫔,溥仪将其尊为皇贵妃。
献哲皇贵妃赫舍里氏:漂亮多才,同治帝一见钟情的女子,同治十三年晋封为瑜贵妃;溥仪将其尊为皇贵妃,1932年病逝。
敦惠皇贵妃西林觉罗氏:刚入宫时被封为贵人,同治十三年晋封为嫔;民国二年被尊为皇贵太妃,1933年病逝。
光绪帝的两位皇贵妃:
恪顺皇贵妃他他拉氏:也就是光绪帝最喜欢的珍妃,死后被追封为皇贵妃;
温静皇贵妃他他拉氏:珍妃的姐姐,宣统帝溥仪逊位后掌管六宫之事,被尊为端康皇太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