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在古时候这一天又被称为“上元”,这一天的夜晚被称为“元夜”、“元宵”。由于这一天有张灯、观灯的习俗,很多地方的百姓又将之称为“灯节”,那元宵节是什么时候开始成为节日的呢?
元宵节的起源
要说元宵节的起源,还要从我国的历法说起,在我国的古代历法一直与月亮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人们的心中,满月象征着团圆、美满。而正月十五是新的一年中第一个满月之夜,所以这一天自然也被看做是吉日。
早在汉朝时期,道教中的五斗米道把天、地、人尊为“三官”,又叫做“三元”,并将之与节候相配,正月十五为上元,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一般正月十五都被用作祭祀天帝祈福的日子。
到了南北朝的时期,三元都要举行相应的庆典,而上元是最受重视的,因为这一天是年初,是天官赐福的日子,有祈求全年平安的意思。即使到了后来,中元、下元的庆典逐渐被废驰,上元的庆典却一直经久不衰,深受人们的喜爱。
元宵节的习俗
一直以来,元宵节与灯就是密不可分的,挂彩灯、看花灯都是元宵节最为重要的习俗。早在南北朝的时期,南朝的梁简文帝就曾写过一篇《列灯赋》,在他的这篇赋中,详细地描绘了当时元宵节的张灯情景,有油灯、漆灯、蜡烛、燃香。并且不只是宫廷中张灯结彩,在民间的普通百姓家中也是灯火恢宏。
而关于元宵节张灯的由来一直是众说纷纭,有说是正月十五为“三官下降之日”,其中的天官好乐、地官好人、水官好灯,所以在这一天要纵乐放灯,人们要在晚上出来夜游观灯。也有说法是这种习俗与佛教的“光明法王”有关,甚至会把这一天的灯火叫做“法王轮”、“神灯佛火”。还有一种说法是这种习俗其实是汉武帝时通宵达旦祭祀天帝的遗风。
随着元宵节的张灯而衍生出来的另外一个习俗就是猜灯谜,据说是为了纪念一位紫姑神,紫姑神是厕神,生前是一位身份低微的小妾,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的夜里,由于受到虐待,死在了厕中,而当她成神之后,善于“卜将来蚕桑并占众事”,还非常喜欢猜谜,深受百姓的喜爱。
而除了张灯之外,一些关于古籍中还记载了其他的元宵节习俗,比如有的地方会在这一天在门上插一些刚刚发芽的杨枝,还会用一些食物、酒水祭祀门神,以此来祈祷家宅平安。
古代元宵节的盛况
说起古代元宵节的盛况,很多人都会想起唐宋时期,因为很多的唐诗宋词中都描述了当时元宵节的景象。
在唐代,从正月十四到正月十六这三天是国家的法定假日,这三天的夜里会停止宵禁,百姓都可以夜游观灯,在唐人的诗中写道“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在唐玄宗时期更是在这一天大开宫门,挂出二十丈高的灯轮,放灯五万盏,并让一千多名宫女和一千多名长安城内的少女少妇在灯下唱歌跳舞。
到了宋朝的时候,更是把元宵节放灯的天数由三夜改成了五夜,灯的种类也越来越多,做工也更加精巧,已经开始用羊角、琉璃、云母等做为原料,把灯做成各种形状,并且还有很多用机关活动的灯展,当时的记载是“怪怪奇奇,无所不有”。
而这一天应该是很多青年男女的最爱,一些平日里养在深闺的女性,一年中只有这一天可以名正言顺地出门夜游观灯,李清照的《永遇乐》中写道“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还有欧阳修著名的“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都是对这一天的描写。
元宵节的传统食物
在我国的很多传统节日中,都会有相应的食物,比如端午节的粽子、中秋节的月饼,而元宵节对应的食物无疑就是元宵了。其实早在南北朝的时期元宵节人们吃的是加入了肉的豆粥,到了唐代的时候,吃的是一种做成茧状的面食,大概就是现在吃的元宵的雏形。
到了宋朝时期,才出现了我们几天吃的带馅的元宵,但那个时期的元宵一般都是糖馅,从此之后这种元宵也成为了典型的元宵节应节之物,象征着团圆之意。这一习俗也一直延续千年,直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