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字的来历简介(“钱”这一名称的由来)

时间:2024-09-02 08:00:13

说到“钱”,可能大多数的人都会认为,这是现代的人们对货币的一种俗称。实际上,“钱”这一名称并不是现代才有的,它出现的很早,可以说是我们老祖宗们对货币最早的称呼。我们前面讲过,我国最早的货币是海贝,那是不是海贝又被称作“钱”呢?

不是的,钱指的不是海贝,而是一种替代海贝的青铜农具。那青铜农具为什么会取代海贝而成为新的货币?源自青铜农具的货币又为什么被称为“钱”?

下面我就结合文献资料以及实物货币,给大家讲讲被称为“钱”的布币的来历,以及它在我国古代货币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原始空首布(拓图)

青铜农具取代海贝而成为新的货币,这实际上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种必然选择,也是人类文明进步和发展的必然结果。

我们知道,早期人类社会曾经发生过两次大的社会分工,第一次是农业从畜牧业中分离出来,第二次是手工业又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因为社会分工的发生,各个部落生产的产品不尽相同,这就为经常性的交换创造了条件。特别是随着手工业的发展,金属逐渐成为制造工具和武器的主要材料,在交换中自然居于首要地位并取代其他商品货币而充当一般等价物。这种等价物最初多半是由铜、铁等贱金属充当,但是在后来的发展中,金、银等贵金属因其自身的优点而逐渐胜出,最终一定会替代贱金属铜铁而成为货币金属的首选。

海贝最初被作为货币使用,主要是因为它是外来的交换品,因为稀少,不容易得到而被选中。但是,也正是因为它比较稀少,又不便分割,在后来随着交换的频繁发生,其缺点和不足也就越来越显露出来。因此,海贝就被价值含量高、又便于分割、社会需求多的青铜铸币逐渐给取代了。

“海贝”作为我国最早的货币,虽然直到秦朝统一六国之后才被正式废弃。但是,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实际上便已经基本绝迹了,被由各式工具发展演变来的、形态各异的铲形的布币和刀币等青铜铸币替代。

铲形的布币因为最初被称为钱,受此影响后来钱成为了各式货币的通称,并沿用至今。这说明我们日常生活中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的“钱”,最初竟然是一种农具的名称。这可能有点出乎大家的预料,这是真的吗?

是真的!因为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有一篇叫《周颂·臣工》的诗歌,是周王在举行农耕仪式时唱的一段歌词,其中有一句就提到了“钱”。歌词是这样说的:“命我众人,庤乃钱鎛,奄观銍艾”。这里需要做点解释,“”是收藏、整理的意思;“”指尽、广泛;“”指镰刀;“”指收割。整句歌词的意思是说,周王命令他属下做农活的人们,要他们整理好铁锹和锄头等农具,说他要去视察开镰收割庄稼。

这里出现了我国古代文献中最早记载的“”字,《说文解字》的释文是:“钱,铫也,古田器”。“铫”就是“锹”字,与铲同类,使用的时候,器身与土地垂直,用于起土;“”字在《广雅·释器》的释文是:“镈,锄也”。锄也是一种农具,使用的时候,器身与土地平行,用于锄草。

空首布(东周)

“钱”与“镈”是当时用来除草松土的两种农具,分别相当于我们现在所使用的“铁锹”与“锄头”。钱镈两字在古代经常连用,泛指农具或者是指农事。如曹操《步出夏门行》诗曰:“钱鎛停置,农收积场。”范仲淹《铸剑戟为农器赋》说:“繇是星陈畎亩之具,日新钱鎛之类。”明代额杜濬《唐港耕人歌》诗曰:“东邻借钱鎛,西邻借桔槔。”这里都是泛指农具。宋代王禹偁《酬种放徵君》诗中:“无术铸五兵,使民兴钱鎛。”则是借指农事。

后来被称为“钱”的那种青铜货币,就是从古代的农具“钱”逐渐演变而来的,我们现在将货币统称为“钱”就是来源于此。又因为在古代,“布”是“镈”字的同声假借字,可以相互借用。因此,春秋战国时期将铲形的铸币称为“布”,也是源于此。

我们说西周的时候,布币是从铲形的青铜农具演变来的,这除了在《诗经》中能找到依据之外,从出土的钱币实物上我们也能发现它们之间相互的承继关系。

因为华夏文明根植于中原地区的农耕社会,因此,在早期的商品交换过程中,用青铜制作的铲形农具,自然最容易被大家所接受,因此而演变成为一般等价物,并逐渐发展成为了货币。也就是说我国古代最早的青铜铸币,是由原始的农具“铲”演变来的。这种演变的痕迹,从钱币实物上就可以看出来。譬如:早期布币的上端即首部,仍然保留有一个用来插木柄的。因为銎是空心的,所以在銎里还保留有泥土,被称为范芯。

中国人民银行行徽

说到这里,不知大家平常注意到没有,我国的央行即中国人民银行的行徽,就是由三枚布币构成的一个“人”字形。这个设计非常经典,它不仅精准地反映了我国的央行被称为“人民银行”,简称“人行”的这一属性特点,同时还揭示出源于铲形农具的“布币”,在我国古代货币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