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基是什么意思啊网络(从网络心理学的角度看网友见面)

时间:2024-09-03 08:15:06

当当当当!欢迎来到我们的面基大作战!或许有的读者会好奇:诶,这是什么?这次“作战”中我们希望从网络心理学的角度分析网友线下见面。别着急,快和我们一探究竟!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1. 即时通讯(Instant Messaging)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即时通讯(Instant Messaging)软件越来越普及,人与人之间的因时间空间相隔而产生的距离感也变得模糊起来,线上社交结识新朋友逐渐成为一种扩大交际圈的普遍模式。

即时通讯用户数据

但距离鸿沟终究无法消除,线上隔着屏幕的交流模式终究无法取代线下面对面的交谈方式。线上相谈甚欢的好友,在彼此好感度和心中期待值逐渐攀升的同时,与TA相见的愿望也在逐渐膨胀。

最终大多数网友都会来到跨越线上和线下距离的那一步——“面基”。


2.面基

面基是一个网络流行词,是指网络上的好友线下见面。在贴吧中也常用可以理解为面见基友的简称,常用于网友间约见调侃之词。

因线上交流和线下交谈的社交模式不同,“面基”直接暴露更多真人相貌和为人细节。

所以这一行为所导致的后果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加深情谊来到了新的交友阶段;

有的直接清零前期好感度,拉黑消失于茫茫人海······

知乎相关回答

综上,为探究网络信息时代线上社交与线下社交模式的不同以及“面基”这一社交转折点的影响,我们开启了我们的研究话题——“面基大作战”。


二、 前期数据调研

为了进一步了解面基行为在我们身边的具体情况,我们进行了前期的数据调研。

我们在网上发放了关于面基行为的调查问卷,该问卷主要面向深圳大学校内大学生发放,通过微信朋友圈和群聊进行滚雪球传播,共回收131份有效答卷,其中124人年龄区间为18-22岁。被调查群体中,女性填写者高达95名,而在全部有效答卷中,仅有39人有过线下面基的经历。

问卷中我们有针对社交焦虑进行提问。社交焦虑,是一种与人交往的时候,觉得不舒服、不自然,紧张甚至恐惧的情绪体验。


调查结果:

45.8%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会在社交时感到焦虑,而其中78.33%的社交焦虑者认为自己在线下情境中焦虑感会更加强烈。

有过面基经历的被调查者中,61.5%表示自己有过和网友初次线下见面感到与期望不符的经历。而69.2%的被调查者表示,和网友的线下相处和平时线上聊天有区别。

当被问及是否更喜欢线上聊天或线下聊天时,这部分有面基经历的被调查者中55.6%表示,他们更倾向于和朋友进行线上聊天;其余则认为,他们更倾向于线下聊天。

为什么更喜欢线上聊天呢?被调查者给出了回答。大部分人都认为线上可以发表情包使他们更喜欢线上聊天,其次便是更容易放得开,不容易冷场。

倾向于线上聊天的原因

那另外一部分倾向于线下聊天的朋友又是为什么呢?原来大多数人认为可以观察对方的表情和身体语言,双方会更有亲密感。

倾向于线下聊天的原因

前期调研结束后,我们开始思考该如何探究和展现这一课题。某天,当小组成员在观看某档网络综艺节目时,突然有了灵感:我们可以在校园中做一场实验!于是,就来到第三部分啦~


三、 实验设计与实施

1. 实验背景

最近一段时间呀,恋爱观察类综艺在网络上十分火爆,哈哈没错,我们小组成员观看的某档网综便是《心动的信号》。本次“面基大作战项目”呢,便致力于做深圳大学版本的“HeartSignal”。

综艺节目挑选8位身份背景各不相同的素人单身男女,入住信号小屋,在不耽误日常工作生活的前提下,展开为期一个月的交往体验。节目组特别设定先后进入、晚间匿名短信、约会发起等规则,创造机会令这些青年男女尽可能真实的展现心动的瞬间。

而我们做的“面基大作战”则是将信号小屋变成线上的私聊空间。

在这个CMC小空间里,我们的男女嘉宾又会产生什么样的火花呢?


2. 实验方案及设计依据

"面基大作战"以微信线上交流为活动前期限定交流方式。

在五天内每天予以不同话题任务的,要求参与双方以此作为切入点进行交流。任务层层递进深入个人隐私,由表及里。

(-Self Disclosure-Social Penetration theory:自我暴露-社会渗透理论

这种私人信息交换可导致对彼此印象的逐渐建立从而促使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Soci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theory :社会信息处理理论

同时我们要求参与双方对彼此锁上朋友圈,禁止他们提前知晓彼此外貌形象,尽量避免美颜或刻板印象干扰,否则线下见面时违背期待影响实验数据。

(-Hyp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 Expectancy Violations Theory:超人格传播&期待违背理论


3. 线上分享任务

第一天:互相给对方5个自己的关键词(性格、爱好、偶像、书籍······都可以)然后选择对方的其中三个进行询问了解

第二天:给对方分享一首最近自己最喜欢的歌

第三天:互相告诉对方最近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最有趣/自己觉得最有意思的一件事

第四天:互相告诉对方最近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最糟心/自己觉得最难过/最想吐槽的一件事

第五天:说出一种自己最害怕的东西或者一些心理阴影

第六天:面基前访谈(在前五天的线上聊天感受、期待等)

线下面基30min

面基后访谈(印象改变、态度改变等)


四、理论分析与发现

根据我们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我们结合了一些心理学理论来对其进行分析和解释。一起来看看我们得出了什么有趣的结论吧!


① 拟剧论&印象管理

戈夫曼提出“拟剧理论”。根据该理论,表演者通过向观众展示自己来获取认同与接纳,人们常常根据他人如何看待自己,或者希望留给他人何种印象而选择佩戴怎样的面具、进行怎样的表演。而在塑造自身良好形象的过程中,人们总是倾向于利用语言、技巧或是其他方法来对他人的判断施加影响,而这一过程即是“印象管理”或“自我呈现”。

互联网的崛起使得线上互动成为我们人际交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社交网络中的印象管理逐渐成为人际交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们的实验B组中,便较为突出的体现了印象管理这一理论。

在第二天的聊天结束后,相对于小怡对阿宾的不变感官-沙雕有趣,阿宾对小怡有了新的印象改观-可爱。双方依然都很期待明天的聊天,依然都对对方抱有继续了解的兴趣。

而在“自己对对方的好感度增加”这一事实下,随之而来的是对自我更加“严格”的管理以求对方的好感度持续上升。阿宾担心今天话太多而引起小怡的排斥,而小怡担忧今天太忙没空回复阿宾而引起他的不满。

小怡

阿宾

② 模态转换

“模态转换”(modality switching,简称MS)的概念,2007年Artemio Ramirez提出。

根据Ramirez的定义,“模态”指代的就是不同的传播渠道,而“模态转换”则表示“互动行为从一个传播渠道转换到另一个传播渠道”(pp.288),现阶段我们也可以把“模态转换”通俗地理解为线上和线下间的转换研宄。


从大体上说,模态转换对关系的影响是更为积极还是更为消极?两种答案都有其各自的支持者。

一种看法认为,从线上到线下的转换有助于关系的发展,而另一种则反之,认为这种转换将损害关系的发展。

这两种截然相反的看法归纳为两个模型,其中对关系发展产生损害的是“幻灭模型”(disillusionment model),而产生助益的是“理性选择模型",或者也可以将后者命名为“升华模型”(enhancement model)。


在我们的实验中,A组和C组都明确表达出更喜欢线下聊天并且因为线下的见面对互相的印象更好了,而B组虽然表示现阶段线上聊天更好,但他们双方的印象并没有受到负面影响。

由此看来,我们的实验或许更加符合“理性选择模型”,也就是升华模型,即模态转换对关系的影响是更为积极的。


③ 期待违背模型

1、产生期望

预测性期望:基于社会常态行为模式预期出现的行为。

实验前,负责人详尽地收集了所有实验参与者的个人信息——姓名、年龄、年级、专业、恋爱经历、兴趣爱好等等。基于这样的行为,以及对“速配节目”的理解,阿鹏认为实验对象应该是根据个人信息来匹配的,“她”的年龄、爱好应该与自己相近。

2、期望违背

期望违背:与期望有足够的矛盾,并且明显属于期望范围以外的行为。

一开始,双方依据任务交流得还算自然,但随后他们进一步沟通得知了对方的年级(年龄)——大一学弟VS大三学姐。这样的情况显然是双方始料未及的,对对方年龄期望的背离深深影响了他们接下来的交流。

3、违背结果

妥协:接受期望违背并对其作出合理化解释。

为了控制认知失调,我们不介意强行“真香”:

—“就当做是交朋友了”

—“我觉得还挺有意思的”

—“这经历还是很特别的”

4、创造交流模式

调整:判断违背如何影响互动加以调整达到适应。

在第三天的时候,阿鹏和小群有了新进展。两人努力地去适应年龄问题,借着每日任务顺利完成交流。他们间因为个人期望违背带来的尴尬感逐渐消失,慢慢开始了自然聊天。

④ CMC—FTF

A组活跃度:CMC≈FTF

A组在线上/线下交流的活跃程度是差不多的。他们在CMC时从第一天开始就比较自然,一直到第五天氛围都是轻松和谐的。在FTF时基本全程都在聊,没有冷场的情况出现。

对对方的印象没有改变:A组两位实验者对对方的印象从线上(五天来)到线下都没有太大的改变。

小莹→阿凯:有意思、开朗

阿凯→小莹:活泼、热情、孩子气

线下延续了线上的交流模式:女生主动→男生回应→男生引导


那么我们会思考,为什么A组对彼此的印象没有出现期待违背呢?

也许和实验模式有关:在平常的CMC是由交流的双方自由选择话题来控制信息流出的。但本次实验安排了每日任务,从回访来看A组交流的内容大致都是围绕着任务进行的,话题的局限很有可能影响了他们的自我呈现。


B组活跃度:CMC>FTF

对于B组来说,网上聊天与面对面聊天区别还是比较大的,在FTF时虽然不至于不欢而散但他们还是体验到了面基找不到话题、双方冷场的尴尬。

Hyp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在线上人们有选择性地进行自我表现,潜意识里优化个人形象。

CMC:阿宾是比较积极的,给到小怡的印象是“有趣开朗、逗比”;

小怡则让阿宾觉得她是一个“可爱、活泼、偶尔毒舌”的女孩。

小怡(左)阿宾(右)

FTF:双方都表示对方的形象和线上展现出来的有差距——没有想象中的幽默风趣。


心理状态:

线上聊天可以让人的大脑完全集中在对话上。而线下聊天时注意力必须分散在坐姿仪表等方面,导致接话、发掘话题、领悟对方潜台词能力下降。

比如B组开场的时候很紧张、很尴尬,不知道如何开始聊天,向实验负责人寻求了“开启话题”的帮助。


反应速度:

在CMC上有很多时间可以让你去组织语言,即使隔一段时间再回复信息/开启话题都不足为奇。但是FTF没有很多的时间让你去思考如何回应对方,如果反应不过来,就容易让面基陷入尴尬。


表情包辅助:没有了表情包直接降低了现代人的语言表达能力。


C组活跃度:CMC<FTF

因为“大一学弟-大三学姐”的搭配,C组的线上聊天是进行得比较“艰难”的,甚至出现了聊不下去的情况。但神奇的是,两人对线下见面的评价都比较高。


线索:因为缺少视觉、听觉等线索,社交媒体没能很好地传达非语言或非文本的信息。

实时性:FTF能让交流者及时收到反馈,进行更有效地沟通。

注意力:在交流中,我们渴望对方是专注的。比起CMC,FTF更能够保证对方的注意力。

临场感:线上更少地感受到情境中他人的存在,缺少交流的真实感。


⑤ 不确定性减少理论

人际关系中常常充满了不确定性,个体将通过交往来减少这种不确定性。

减少不确定性是人际交往的核心动力。


不确定性类型:

在B组中,女生性格相对内向,男生相对外向。

在前访中,B组双方都表示了对线下见面的紧张。


对关系本身的不确定性:我们猜想紧张的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实验设定的关系(即潜在恋爱关系)本身所致,双方一方面对对方及这段关系仍处于寻求了解和探索阶段,另一方面也不确定对方对这段关系的态度。


行为的不确定性:女生自身较为沉默的行为会将尴尬和紧张感传递给男生,导致男生虽然较为主动和热情地引导话题,仍未能将谈话气氛引导向一个较为活跃的层面;另外男生线下表示自己会更喜欢线下聊天,但面对女生时仍然认为“放不开,暂时还是线上聊天比较好。”

小怡(上)阿宾(下)

减少不确定性的方法:

非语言表现

在纯语言基础上丰富了表情、动作、语气等非语言因素,增加了信息源的丰富程度,减少了双方对被过滤掉的信息的不确定感。

寻找相似处

a组在做完每天的任务以后,会面临话题的匮乏感。他们会通过聊天来发现共同爱好,将双方归于一个相同或相似的群体(即内群体)中,从而建立亲密感并丰富话题。从线下访谈中女生在回答“对方是个什么样的人”以及“实验后是否还会有联系”的时候,都提到“有很多共同话题”这一条件,并给出了正向的回应。

⑥ 社会渗透理论

是指个体之间从表面化的沟通到亲密的沟通而经历的关系发展过程。

B组认为线上的关系不足以实现更深入的自我暴露;C组在完成最后一个任务(分享害怕的事情)时并没有进行有效的交流。他们的关系不足以深入到暴露比较接近核心的一些自我,在面临一些较为深入的问题时也可能会出现隐私动荡。

⑦ 其他小发现:

在B组中,阿宾一开始承担的是主动引导、开启话题的角色,小怡对话题交流的反应也很积极,因此这组的线上交流氛围较为轻松。

但值得思考的是,在单日个人采访时,阿宾较小怡更想尽快完成话题结束聊天。

在观察者看来,可能是因为:比起阿宾是作为话题的引导者,小怡更多地是作为话题的回应者;作为话题的引导者,阿宾所花费的精力(如寻找新的话题、努力让交谈延续、言语措辞上的考虑等)更多一些。

另外,与我们问卷调查的情况不同,三组中除了B组女生外,其他实验对象都表示更倾向于线下聊天。


形成默契:经过五天的线上聊天以后,B组会在线下表现出一些默契:如问及线下谁会先开口的时候,B组的女生和男生会一致同意男生先开口;问及见面后的关系变化,双方异口同声“距离没有拉远也没有拉近。

线上观察显示,男生在线上聊天会比较积极。猜想是这种线上形成的经验和对对方的印象会被应用到线下见面,作为一种对于双方的心理预期。C组男生表示面对学姐会有些介意,虽然没有对女生明说,但经过线上的相处以后,女生也表示觉得男生会有些介意。


各组线上的主要感受核心不太相同:如B组男生被问到实验经过的时候想了很久,最后归纳为“童年的经历”。而C组女生则很详细地描述了他们过去五天聊天的内容;而问及对对方的线上印象时,B组男生很快而且特定描述女生为“带刺的幽默”,C组女生则只用了“开朗”进行概括。在聊天过程中,B组整体的聊天热度也比C组要好,由此也可印证在线上B组整体会比C组聊天进行的更深入。


相处模式情景化:B组男生表示更喜欢线下聊天,但是在面积过后双方都还是认为暂时先线上聊天会更好,因为线下还并没有很放开。因此他们会倾向于通过线上更多的相处来过渡到线下以缓解线下的不适感。会依照相处对象、了解程度、交谈情况、环境条件等因素选择更合适的相处模式。


五、总结与反思

在我们的实验中,尚且有人欢喜有人愁。那么在形形色色的网络世界中,又有多少潜藏的危机和难得的缘分呢?看完这次实验,你是对面基更有信心了呢,还是开始抱有怀疑态度了呢?

不管怎么样,总结一句话。面基有风险,网聊需谨慎!

希望大家都能面基到好朋友/好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