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文化源远流长,纵贯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自古以来有着礼仪之邦、文明之邦的称号,相信每一个国人都能感受到,礼仪规范贯穿着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除此之外还有诸如风水等来自人们生产生活方面的经验,它们都以谚语、俗语和歇后语等代代相传,至于是否有科学依据,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在传统礼仪文化之中,有“三拜九叩”的庄严礼仪。
在古代三拜九叩的习俗之中,是哪三拜,哪九叩?
“拜”在古代是一种表示尊敬的礼仪。双手合十放在胸前,头向两手低低地弯下去,然后用膝盖慢慢地触地,上身匍匐在地,这个动作叫“拜”。
“叩”:动作是拜的动作保持,将头部触及地面三次。
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这是不同社会阶层和身份的成员在不同场合所使用的约定礼仪。
古人认为,如果不下跪,就不能说“拜”。在古代,“拜”的意思是表示敬意。根据周代礼仪,对跪拜的动作和对象有严格的规定,共“九拜”。
1.稽首是指在举行仪式时,举行仪式的人跪在地上,双膝弯曲,左手放在右手,双手放在地上,慢慢低头到地上。头部应在地上停留一会儿,双手放在膝盖后面,头部放在双手前面。这是九拜之中最庄严的一个,官员们在向国王表示敬意时经常使用这个。后来,这个盛大的仪式也被儿子们用来向他们的父亲、向天神表达敬意,新婚夫妇用来向天地和他们的父母表达敬意,拜祖拜庙,拜师,拜墓,也都用此大礼。
2.顿首意为停顿片刻。古人坐在地上,他们的姿势几乎和跪着一样。在进行“顿首”仪式时,要先跪下,双手紧扣,然后俯身至地,再抬起头来,这是第二重的拜礼。行礼时,头部短暂接触地面,由于头部与地面接触的时间较短,故称之为“顿首”。通常用于问候上级和下级以及同伴间。如官员间的问候和告别,百姓间的祝贺、拜访和告别等。
3.空首:双手对着地面鞠躬,头抬到手上但不触地,这是一种比较轻盈的拜礼。在进行空首礼时,一个人跪在地上,双手合在一起,将头部垂到双手之上,头部与心脏齐平,但不要垂到地上,因此得名“空首”。
4.振动:是两手相击,振动其身而拜。不仅要跪拜、顿首,拜后还要“踊”,即跳踊,一般都在丧事时,拜者往往捶胸、顿足,跳跃而哭,表示极度悲哀。
5.吉拜是先拜而后稽颡,即将额头触地。 “三年之丧,以其丧拜;非三年之丧,以吉拜。”礼有“吉凶之分,吉事为吉拜,凶事为凶拜。
6.凶拜,是先稽颡而后再拜,头触地时表情严肃。
7.奇拜,先屈一膝而拜,又称“雅拜”。
8.褒拜,是行拜礼后为回报他人行礼的再拜,也称“报拜。
9.肃拜,是拱手礼,并不下跪,俯身拱身行礼。推手为揖,引手为肃。其实也就是揖。是九拜中最轻者。
汉朝之后,渐渐地高座,凳子、椅子相继问世,人们不再席地而坐,大大改变了生活之中原来的“跪着”现象。在祭祀、祝寿等风俗中,仍世代相传。后来,又增加了打千(行礼时左膝前屈,右腿后弯,上体稍向前俯,右手下垂)、作揖(两手合抱,拱手为礼)、鞠躬(弯身行礼)等礼节,直到辛亥革命胜利,随着几千年封建君主制度的覆灭,才结束了这种跪拜礼,如今我们祭拜神明和祖先时,依然保留着部分这些礼节。
我们传承俗语文化更应该坚持科学理念,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各种各样的民间说法。这些谚语可能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有关,也可能教会人们如何做人,说出生活的道理。总之,每一个谚语的诞生都有它的社会背景,都有它在当时的价值,但正是因为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事件,所以很多说法并不都是正确的。我们应该以科学作为基础,辩证的去分析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