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塞山
中唐 · 韦应物
势从千里奔,直入江中断。
岚横秋塞雄,地束惊流满。
西塞山在湖北大冶县东面,又名道士矶,旁边还有黄石矶,共同形成了长江天险。南宋诗人陆游在《入蜀记》中曾这样记载:石壁数百尺,临江峰嶂无出其右,竹树藤蔓交络其上,苍翠可爱。由于此处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来都是战略要地,也深受兵家的重视。
唐代另一位诗人刘禹锡曾由夔州调任和州,他在途经此地时就写下了一首《西塞山怀古》,堪为名篇。韦应物的这首诗虽然不太著名,却描写细腻,非常值得细读。
这首诗仿佛一幅山川形胜图,创作于诗人仕宦往还、经过西塞山时。前二句自远而近,总写西塞山形貌,“势从千里奔,直入江中断。”诗人放眼望去,群山连绵起伏,好像波涛翻滚,又仿佛从千里之外奔跑而来,显得雄放而有气势。
一个“奔”字,写活了山峦,宛如一泻千里的激流;“千里”二字,也夸张地描述了一种连绵不断的情景。“直入”一词,更是写足了那种奔放和灵动的气势。
诗人驻足观赏,内心一定也是心潮澎湃。曾几何时,这里曾经旌旗招展,硝烟四起;而今虽然听不见阵阵马嘶和金鼓齐鸣之声,但依然可以感受到一种不寻常的氛围。
后二句描写西塞山的特点,“岚横秋塞雄,地束惊流满。”这两句是说,秋日里雾气茫茫、四处弥漫,笼罩着整个西塞山,更增加了一种梦幻和雄奇的感受。岚,指山间的云霭;束,约束、控扼的意思。
作者以“岚横、地束”二词,写出两矶夹江,扼其险要;一个“惊”字,则鲜明地表现出作者激赏不已的惊异表情。全文炼字精准,生动贴切,充分展现出诗人高超的文学底蕴。
远山
北宋 · 欧阳修
山色无远近,看山终日行。
峰峦随处改,行客不知名。
欧阳修自幼丧父,家贫如洗,母亲只好带着他投亲靠友,又含辛茹苦地教他认字,还耐心地告诉他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诗人也不负期望,终于成为一代文豪。这首诗创作于他年轻时期,当时欧阳修正在京城担任馆阁校勘,负责整理和校对一些重要书籍和文件。
虽然工作比较枯燥,欧阳修却从不敷衍。每当他感觉疲倦了,就放下手头的工作,与同事们联诗逗乐。他们还经常利用闲暇时间去郊外登山,有一次他站在高处眺望远方,忽然有了一种不寻常的感受,于是即兴题写了这首绝句。
前两句抒写了作者的观感,“山色无远近,看山终日行。”正常情况下,人们观看景物都会感到远小近大,而且浓淡一目了然。可是山林里雾气蒙蒙,光线明暗不定,诗人感觉群山忽远忽近,虽然可以看见大致的轮廓和线条,却不能清楚地辨别具体的细节。
同时在行走的过程中,诗人又发现群山好像也在运动,无论是山与山之间的距离,还是人与山之间的距离都在不断地变化。这当然很容易理解,首先是因为人与物是相对运动的,其次又因为随着游客速度和高度的改变,人的视角也会相应地调整,所以就觉得山一直在运动。
后两句表达出诗人细致的观察力,更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峰峦随处改,行客不知名。”诗人不提自己的位置变动、以及光线明暗变化等主客观原因,依然凭借着自己的视觉感受进行描写。
“随处改”,说明诗人每到一处都有一种新鲜感受,朴实的语气中透露出愉悦之情。“不知名”,是指作者这位行客面对变幻不定的景物,总有一种“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感受,所以一时间就无法为之拟名。
全诗工于刻画,充分描绘了远山在视线里动态的变化过程,也启迪人们在工作中遇到问题时,也要辩证地认识,更应该多角度地换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