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系统的故障诊断是一个涉及多方面考量的过程,它不仅依赖于制冷与电气两大系统的基本构造,还紧密关联着工作环境与条件。故障原因大致可归纳为两大类:
一是机器内部组件的损耗或损坏;
二是外部环境因素或用户操作不当。
在排查故障时,首要步骤是排除所有外部影响,随后按层次深入,区分制冷系统与电气系统的故障。电气系统故障排查通常始于确认电源供应是否正常,以及电机绕组是否存在异常。
在实际操作中,采取“问、摸、看、听、查”的直观检查方法,可以高效地初步判断空调运行状态。比如,“摸”可以感知关键部件如压缩机、蒸发器等的温度,以此评估制冷效果;“看”则关注机体外观、管路完整性以及电气元件的连接情况;“听”旨在识别异常噪声,如压缩机不同寻常的运行声响可能预示特定故障;“查”则借助专业工具测量系统压力、温度、电流等,以科学数据验证系统状态。
摸
在压缩机稳定运行约20至30分钟后,通过触感检测吸气管、排气管、压缩机主体、蒸发器出风口及冷凝器等关键部位的温度,以此直观评估制冷性能:
A. 压缩机温度:通常维持在90至100℃范围内。
B. 蒸发器表面温度:正常工作时,蒸发器各部分温度均匀,触感凉爽,大约15℃上下,且铜管弯头可见凝露。
C. 冷凝器表面温度:设备启动不久,冷凝器迅速升温,升温速度越快反映制冷效率越高,常态下其温度可接近80℃,冷凝管壁温在45至55℃间。
D. 低压回气管表面温度:标准状况下,吸气管冷而排气管热。若环境温度偏低,回气管应有凝露;反之,若回气管无凝露而排气管过热,压缩机壳体亦热,可能提示制冷剂不足。若回气管全面结露甚至延伸至压缩机外壳,意味着制冷剂过量。
E. 高压排气管温度:触摸时应有明显的热感,夏季尤为烫手。
F. 干燥过滤器表面温度:常态下,干燥过滤器表面温度略高于周围环境,若感觉偏凉或发现凝露,则可能存在微小堵塞。
G. 出风口温度:出风应带来凉爽感,长时间手置风口会感到凉意加重。
看
仔细检查制冷系统中的管路有无破损迹象,留意焊接点是否有油迹渗出,因为油迹的出现往往意味着潜在的泄露问题。同时,要细心查看电器元件连接是否稳固,确保铜管接驳准确无误,避免出现铜管与外壳接触导致的短路风险。
观察风扇和轴流风扇运转时的震动幅度,以及电动机与压缩机是否存在显著振动,这些均是评估机械部件状态的重要依据。此外,监测高、低压力值是否保持在正常范围内,注意毛细管低压区域的结霜情况。正常情况下,初期制冷时毛细管会形成一层薄霜随后融化,但持续结霜不化则可能指示制冷剂不足或管道阻塞。
在冬季热泵模式下,室外热交换器作为低压低温部件,也存在制冷剂泄露或堵塞的风险。如果发现毛细管从出口到室外热交换器入口的部分结霜而其他部分干燥,这可能是毛细管半堵塞的迹象。尽管制冷剂不足与管路半堵在表象上相似,但原因各异。
最后,评估空调的外部工作环境同样重要,包括室内外温差是否过大、空气过滤网是否积尘严重以及通风状况是否良好。
听
空调运行时的整体声响,正常运行虽有一定声响,但任何非典型噪音均暗示存在问题。例如,压缩机启动伴有“嗡嗡”声,往往是电机启动困难的警示,此时应立即切断电源,深究其因。
以下是几种典型的异常声音及其可能的故障源:
“嘶嘶”声:可能源自压缩机内部高压减振管断裂,导致高压气体泄漏。
“嗒嗒”声:通常意味着压缩机内部零件发生金属碰撞。
“当当”声:可能为压缩机吊簧损坏或脱落,造成内部撞击。
“通通”声:表明制冷剂液态进入压缩机导致的液击现象。
“啪啪”声:通常与传动皮带断裂或松弛相关。
查
用专业的工具是确保空调系统正常运行的关键。具体检查项目及方法概括如下:
低压压力:使用压力表检测制冷系统中的低压侧压力,以判断制冷剂循环状况和系统负荷,确保其符合制冷剂类型及当前工况下的标准压力范围。
高压压力:同样利用压力表测量高压侧的压力,评估压缩机工作效率及冷凝器散热效果,确保压力值不超出安全操作极限。
停机时平衡压力:空调停机状态下测量系统内的平衡压力,有助于判断制冷剂充注量是否适中,以及系统封闭性是否良好。
工作电流:通过钳形电流表测量压缩机及其他主要电器部件的实际工作电流,与额定电流对比,以评估设备负荷及能耗状态,异常电流可能指示电气故障或机械负载问题。
吸气管温度:利用半导体点温计触测吸气管表面温度,低温表明制冷剂吸收热量有效,高温则可能提示制冷剂流量不足或系统问题。
排气管温度:测量排气管的温度可间接反映压缩机的压缩效率和冷凝过程的热交换状况,高温通常意味着系统过热或制冷剂问题。
压缩机温度:监控压缩机外壳的温度,高温可能是制冷剂不足、压缩机过载或冷却问题的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