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树欲静而风不止”出自《孔子家语·致思》:“夫樹树欲静而风不停,子欲养而亲不待。”
“树欲静而风不止”原比喻事情不能如人的心愿。今表示客观事物是不以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
故事是这样的:
孔子到了齐国,途中听到有哭声。
孔子对他的仆人说:“此哭声哀是悲哀,但不像是家有丧事的那种悲哀。”正说着见到有个怀里抱着镰刀, 头上系着白色的带子的人, 哭着走过来。
孔子下车, 追上去问道:“你叫什么,?”
那人回答:“我叫丘吾子。”
孔子问:“您现在并不是在办丧事的地方,为何会哭得这样悲伤呢?”
丘吾子哽咽地说道:“我一生有三个过失,可惜到了晚年才觉悟到,但已经是追悔莫及了。”
孔子便问:“您的三个过失,可以说给我听听听吗?”
丘吾子悲痛地说:“我年轻时喜欢学习,可等我到处寻师访友,周游各国,回来后,我的父母却已经死了,这是我第一大过失;我长期侍奉齐国君王,然而君王却骄傲奢侈,丧失民心,使我的理想和节操不能得到实现,这是我第二大过失;我生平很重视友谊,可到头来,过去的朋友却离散的离散,死亡的死亡了,再也见不着了,这是我第三大过失。”接着,丘吾子仰天长啸:“树木想要静下来,而风却刮个不停;儿子想要奉养父母,可父母却不在了。过去了永远不会再回来的,是时间啊;我再也不能见到的,是父母啊!就让我从此离开这个人世吧!”
说完,丘吾子便投水自尽了。
孔子望着丘吾子投水自尽,很感叹地对弟子们说:“你们应当记着这件事,它足以使我们引以借鉴啊!”
从此以后,孔子的学生离开孔子而回家奉养父母的达到了十三个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