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的端午节,又称端阳节、五月节、重五节。其起源历史,众说不一。有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孝女曹娥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但据我国著名现代诗人、学者闻一多考证,江南一带的古吴越人,以龙为图腾,“端午本是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而赛龙舟便是这祭仪中半宗教、半社会性的娱乐节目”。
自古以来,以端午节是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说法最为普遍。南北朝时,梁人宗憻的《荆楚岁时记》曰:“案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故并命舟楫以拯之。”吴均的《续齐谐记》亦曰:“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这就是说,每当屈原投汨罗江自杀的忌日,人们就用竹筒装着米投入江中,好让水中的动物吃饱,不再去啃食屈原的躯体,久而久之便演变成了端午节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的风俗。
资料图片 来源:网络
除了赛龙舟和吃粽子外,旧时过端午人们还会饮雄黄酒。雄黄酒是将雄黄捣成细粉、干菖蒲根切成细丝,一同放入白酒或黄酒中浸泡制成的一种酒。端午节这天,家家户户都将配制好的雄黄酒拿出来饮用。如宋代施宿的《嘉泰会稽志》就记载:“端午日,设蒲觞,磨雄黄酒饮之。”即使不会喝酒的居家男女,也要将雄黄酒放在唇边抿一两口。
对于小孩,大人则会用手指或毛笔蘸着雄黄酒的沉淀物,抹在小孩的鼻尖下、耳朵后和肚脐上,还要在小孩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俗称“老虎头”),并将多余的雄黄酒洒在屋角床脚下。正如“五四”诗人朱湘的《端阳》诗曰:“这天酒里面都放雄黄,家家无老少都拿酒尝。儿童的额上画着王字,喝不完的酒洒满一房。”
端午节为什么要喝雄黄酒呢?这与古人视五月为“恶月”有关。东汉崔寔的《四民月令》载:“是月(指五月)也,阴阳争,血气散。”《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俗称恶月,多禁忌。”五月五日正值夏春之交的开端,大地气温上升,湿度也达饱和,正是毒蛇、蝎子、蜈蚣、壁虎和蟾蜍这“五毒”活动最猖獗的时候,也是初夏传染病开始流行之时,在科学不发达的旧时代,人们认为饮雄黄酒可以解毒避瘟,扶正祛邪;将雄黄酒涂抹在小孩身上和洒在房间里,可以起到消毒杀菌的作用。在神话故事《白蛇传》中,白娘子端午喝了雄黄酒使之现出了蛇的原形,最终被法海和尚镇压在雷峰塔下,就反映了这一理念。
雄黄酒中的雄黄,又称鸡冠石,主产于甘肃、湖南、云南、四川等地,古代曾被道家作为炼丹的原料。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雄黄是一种含硫化砷的化学物质。虽然外用能治疗疥癣恶疮、蛇虫咬伤,内服可治惊痫、疮毒等,但由于砷遇热后会分解为三氧化二砷,即我们所说的砒霜。砷类物质进入人体后,很容易蓄积在体内各部位,引起神经、肠胃和呼吸系统急性或慢性中毒,并可致癌。有报道说,内服20克雄黄,便会使人死亡;即使小剂量服用,也会对肝脏造成伤害。因此我们现在过端午,便不再饮雄黄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