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种补气的中药材

时间:2024-12-28 17:15:07

人参

人参味甘、微苦,性温,入脾、肺、心经。有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肺,益智,生津,安神之效。多用于劳伤虚损,肢冷脉微,脾虚食少,肺虚喘咳,津伤口渴,大便滑泄,内热消渴,自汗暴脱,惊悸失眠,健忘,阳痿,尿频等症。人参不宜用于实证(邪盛正气不虚)、热证(口干,小便短赤,大便干)、高血压、血热出血者。

西洋参

西洋参味苦、微甘,性寒,入心、肺、肾经。能补气养阴、生津养胃、清虚火,通常用于久咳肺虚,口燥咽干,大便微结,舌红苔少,手心发热,失眠多梦,四肢倦怠等症。

人参和西洋参均有补气生津的作用,但有温寒之别,人参味甘而性温,适用于寒症,补气温阳;西洋参味苦微甘而性寒,适用于热症,补气补阴,不热不燥,西洋参在抗缺氧、抗低温等应激方面优于人参。而人参补气力度大,在抗疲劳、增强免疫方面优于西洋参。

黄芪

黄芪又名北芪、绵芪,其味甘,性微温。入肺、脾经。益气固表、托毒生肌、利尿消肿。主要治疗表卫不固的自汗或体虚易于感冒,气虚水肿,痈疽不溃或久溃不敛。

黄芪常与白术配伍组成芪术膏,用于治疗脾胃气虚证。与有升阳作用的柴胡、升麻等组成补中益气汤,治疗中气下陷诸证。与防风、白术配伍,如玉屏风散,用于治疗表虚卫阳不固的自汗。注意实证及阴虚阳盛者忌服。

红芪又叫“独根”,色红润,性温、味甘。为豆科植物多序岩黄芪的干燥根。2015年版中国药典记载红芪跟黄芪功效、主治完全相同,二者可等同使用。因红芪产地局限,仅产于甘肃,产量相对较少,因而较黄芪价格贵。

党参

党参为桔梗科植物党参的干燥根。性味甘平,适合大部分人食用,具有补中益气,健脾益肺之功。因价格较人参低,常在补益剂中代替人参,但效力远不如人参,故用量应倍增,一般入汤剂服用。

太子参

太子参为石竹科孩儿参的干燥块根。性味甘苦,微温。功效补气健脾,益肺生津。但补气功效比党参还弱,故需长期持续服用方能见效。常用于病后体弱或老人小儿体虚调养身体之用。如血压高不宜用人参者,也可用太子参代替,入汤剂服用。

太子参的特点是药性十分平稳,既能益气,又能养阴,补中兼清,适合慢性病人长期大量服用,尤其适合脾胃虚弱,虚不受补者;另外,青壮年患者服用太子参不用担心引发上火;儿童服用太子参没有引发早熟之嫌。因此,太子参堪称难得的清补佳品。

白术

白术味苦、甘,性温。入脾、胃经。功效:健脾益气、燥湿利尿、止汗、安胎。白术与苍术均具有健脾、益气、燥湿的功效,用于治疗湿阻中焦,脾失健运之证。两者功效区别是:白术长于补脾,燥湿不及苍术。

山药

山药为薯蓣科植物山药干燥根茎。味甘、平。归脾、肺、肾经。补脾,养肺,固肾,益精。主治脾虚泄泻,食少浮肿,肺虚咳喘,消渴,遗精,带下,肾虚尿频。外用治痈肿,瘰疬。

山药作为一味药食兼用的名品,其味甘性平,老少皆宜,非常适合在日常的食疗中推广。注意湿盛中满或有实邪、积滞者禁服。

刺五加

刺五加为五加科植物刺五加的干燥根和根茎或茎。味辛、微苦,性温。归脾、肾、心经。益气健脾,补肾安神。用于脾肺气虚,体虚乏力,食欲不振,肺肾两虚,久咳虚喘,肾虚腰膝酸痛,心脾不足,失眠多梦。

甘草

甘草为豆科植物甘草的根及根状茎,性味甘、平,入脾、胃、肺经。具有补脾益气,和中缓急,解毒润肺,祛痰止咳,清热解毒,调和诸药的作用。生用可治疗咽喉肿痛,消化性溃疡,解药毒及食物中毒。炙用可治疗食少,脾胃虚弱,腹痛,心悸,咳嗽,发热。

甘草作为一种古老的中药,其应用有着悠久的历史。几乎每一剂的中药,都会使用甘草和炙甘草,可见它在中药方剂中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

红景天

红景天为藏药三宝,具备与刺五加、人参相似的“适应原样”特性。红景天为景天科植物大花红景天的干燥根和根茎。性味甘、苦、平,归心、肺经,具有益气活血,通脉平喘的功效。主要用于气虚血瘀,胸痹心痛,倦怠气喘,中风偏瘫。现代药理研究证实红景天有提高免疫力,对抗心肌缺氧作用。

其他:蛤蚧补肺气、定喘嗽、助肾阳;绞股蓝健脾益气、清热解毒;大枣补中益气、养血安神;饴糖补脾益气、润肺止咳等。

补气的中成药众多,如四君子丸、六君子丸、补中益气丸、人参健脾丸、黄芪颗粒、玉屏风颗粒补心气口服液、刺五加片等。中成药应用建议在医师或药师指导下,同时详细阅读药品说明书,保证用药的安全有效。

注意的是:补气类中药其用药依据是“虚者补之”和“损者益之”,此类药物为治疗气虚证而设,实证或虚实夹杂证不宜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