蒯,形声字,读作kuǎi。本义一种三棱长茎莎草。蒯字甲骨文和金文都尚未发现。小篆写作,另有异体字䓒。
蒯草,莎草科藨[biāo]草属,多年生草本。茎的上部截面呈三角形,茎高超过1米,叶呈条形,花褐色,丛生在水边或湿地。茎可制绳索、编席、造纸。
河岸边丛生的蒯草(网络图片)
古代,人们用蒯草缠绕剑柄,便于把握,称为蒯缑[gōu]。
刀剑柄缠绕绳索示意图(网络图片)
《左传·成公九年》:虽有丝麻,无弃菅蒯(虽然有丝绸麻布缝的衣服,但不能丢弃菅草蒯草编的衣服)。宋·姜特立《糟蟹呈虞察院》:祸成篝火最堪怜,蒯索寒芦更与编。如,蒯席,蒯履,蒯索。
远古人或许把蒯草扎起来,用它的三棱茎挠痒痒,引申为挠痒痒的动作。冯梦龙《醒世恒言》:我绰着经儿,只望着他那痒处替他蒯。
后来,人们另造会意字(擓),意思是手指并拢(汇)挠痒痒,也读作kuǎi。
蒯草编织的草席粗糙,古人用来搓脚上的污垢。《〈礼记·玉藻〉注》:蒯席涩,便于洗足也(蒯席粗糙,用来去除脚上的污垢很方便)。
蒯国,方国名,因长有大量蒯草而得名,商朝时就已存在。生活在这里的远古人,或以收割蒯草编织草席、草鞋、草绳等为生,把蒯当作本氏族部落的族徽,建立方国蒯国。
据史籍《古今姓氏辩证》记载,蒯国的立国,约在商太宗太甲在位时期,由宰相伊尹摄政期间封赐(约公元前1584-1589年期间),历经四个世纪之久。殷商末期,西伯侯东征过程中灭了蒯国。蒯这个地名保留下来。西周初,周公旦奉命在雒邑营造东都成周,蒯邑被划入京畿[jī]之内。西晋·司马彪《续汉书·郡国志》:河南尹河南县 “有蒯乡”。古蒯国位于今洛阳市王城公园南面的涧河东岸。
涧河东岸的蒯国示意图(上方为洛阳王城公园)
据史籍《风俗通》记载,春秋晋文公时期,一位叫得的大夫因城濮之战(周襄王二十年,元前632年)有功,被文公封在蒯地,史称蒯得。
据文献记载,蒯姓来源有:
1.源于子姓。商朝宰相伊尹所封赐的蒯国,在殷商末期亡国后,蒯国王族子孙及部分国民以故国名为氏,称蒯氏。
2.源于姬姓。春秋晋文公时期,晋大夫得封在蒯地,史称蒯得。在其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氏的,称蒯氏。
3.源于姬姓。春秋末期,卫后庄公蒯聩,其子卫出公的支庶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氏的,称蒯氏。
4.源于职业。秦汉时期,设军工蒯缑,也称缑工,为专职制作剑、刀的工序中装饰剑、刀之握手的工匠。在上古时期以一种蒯草来缠绕剑把,以便抓握。蒯草缠好的剑把,称作“缑”,全称“蒯缑”,其工匠也因此称蒯缑或缑工。在蒯缑、缑工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职业称谓为氏的,称蒯缑氏、缑工氏,后简为单姓蒯氏、缑氏等。
蒯姓如今人口约9万,按照人口数量排名第452位。